无障碍阅读

专题宣传
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>专题宣传

禁毒知识——疯狂的“摇头丸”

发布日期:2023-06-25 20:15来源:作者:张掖市妇联


“摇头丸”是常见的毒品之一。其词义是什么?这种毒品的俗名还有哪些?

陈文彬、罗德诚主编,1989年出版的《临床药物治疗学》一书写道:“第三种是致幻性苯丙胺类兴奋剂,其代表药物为替甲基苯丙胺(MDMA)、替苯丙胺(MDA)、二甲基苯乙胺(MDEA),这三种药物都是制造摇头丸的主要成分。”这是笔者所见关于“摇头丸”一词的最早记载。文中指出了“摇头丸”三种成分的化学名及其英文缩写名。《开卷有益(求医问药)》1997年第6期《揭露毒品“摇头丸”的真面目》一文写道:“作为苯丙胺类的‘摇头丸’毒品,……其主要成分为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,它的药丸与片剂有白色、黄色、橘红色、蓝绿色等,价格昂贵。服用后,只要听到快节奏音乐,即会狂欢乱舞、如醉如痴、全身晃动,尤其脑袋像拨浪鼓似的摇个不停,故由此得名。”该文对“摇头丸”得名的由来作出了较详细的说明。《检察风云》1997年第7期《“红玫瑰”行动——上海警方侦破“摇头丸”毒品案》一文写道:“MDMA(俗称‘摇头丸’)兴奋剂……故在境外又被称之‘疯药’‘快乐丸’‘狂喜’‘的士高饼干’等”。可见,MDMA的俗称除了“摇头丸”外,还有“疯药”“快乐丸”“狂喜”等。《生物学通报》2002年第2期《MDMA——摇头丸》一文写道:“MDMA是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的英文缩写(3,4- 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,MDMA),俗称‘Ecstasy’(迷魂药),‘XTC’或‘E’,是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中具致幻作用中的一种。由于服用MDMA能使人产生‘亲密’感和幻觉,人们也称其为‘亲密药’(hug drug)。在我国,因滥用者滥用后可即兴随音乐剧烈地摆动头部而不觉痛苦,得名‘摇头丸’。”该文指出MDMA在英语国家的俗称有“Ecstasy”“XTC”“E”和“hug drug”。XTC、E都是Ecstasy的缩写。“迷魂药”“快乐丸”“狂喜”“疯药”等俗名都源于对ecstasy的意译(ecstasy的中文意思是狂喜、陶醉、入迷)。而hug drug被译为“亲密药”“拥抱药”。欧阳国亮在《中国刑警学院学报》2018年第1期《摇头丸类隐语的形成规律及其应用价值》一文中指出,根据摇头丸药效形成的隐语有“摆脑壳、摇脑壳、狂喜、甩头丸、嗨药、疯丸”。“摆脑壳”“摇脑壳”“甩头丸”是“摇头丸”的近义词,“嗨药”“疯丸”源于对ecstasy的意译。

MDMA俗名众多,“摇头丸”最常见,主要原因是“迷魂药”“狂喜”“疯丸”“亲密药”等词都是英语词的翻译,不大适合中文的语境,而“摇头丸”是最早接触该药物的中国人根据其特殊药效进行的命名。摇头丸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,其滥用的主要场所是歌舞厅、迪厅等,滥用该药后可即兴随音乐疯狂摇头。“摇头丸”一词更为形象,有利于人们的理解和记忆。

在药物成分上,“摇头丸”指什么?《政法学刊》2002年第5期《摇头丸有效成分分析进展》一文写道“摇头丸(Ecstasy),又称忘我、雅皮士、亚当、XTC、拥抱药等,是指一种具有致幻和兴奋作用的合成药物。化学上称之为3,4-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(3,4-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,MDMA)。然而,被广泛当作摇头丸出售的片剂,除含有MDMA外,还可能含有其他安非他明类药物(如安非他明、甲基安非他明、4,5-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等)或与安非他明类无关的药物(如氯胺酮、吗啡、麦角酰二乙胺等)。但在专业文献中,摇头丸这个术语专指MDMA。”该文对“摇头丸”的专指和泛指作出了较好的解释,即在专业文献中专指MDMA,而在一般资料中泛指当作摇头丸出售的片剂毒品。

以上名称在法律法规中出现的情况如何?2007年通过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》和目前施行的地方禁毒条例中均无“摇头丸”一词。立法语言中词的运用首先要求准确,而“摇头丸”成分复杂,不是单指“二亚甲基双氧安非他明”,不适合作为法律术语。

(作者系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刑事司法系副教授)

内容来源:中国禁毒报

主办:   张掖市妇女联合会